《华严五教章》卷二说∶“此终教中论其实行,从初发意即福慧双修,故成佛时无别修也。”要成佛,没有什么特别的法门,就是福慧双修而已。
过去,在一座深山老林里,有两个师兄弟,他们虽师出同门,但由于理解的方式不同,就各有一套修炼方式,并且互不干涉。师兄专门修福德,而不重视智慧;师弟则重视修智慧,而不修福德。
因为师兄只管修福德而不求智慧,到老来仍是事理不明,好坏不分。结果,连初果须陀恒果都没有证得,还是愚痴的很。
而师弟却认智慧第一,认为智慧如人的双目,失去了眼睛,就会迷失方向,一定会很危险,所以他一心一意的勤求智慧,而疏忽了积德的重要性。后来,因他精进修持,结果证得了罗汉果。
这时,他的师兄已经因年老而去世,于是他一个人进城,想到人群集中的地方教化众生,却因为他的福德少,竟然没有一个人肯供养他。虽然他告诉人们自己是证果的罗汉,但仍是没有人理会。
而后,他来到王宫,在辉煌的宫殿门口,忽然看见一只白象,浑身从上到下披戴着很多美丽的璎珞和挂满了五彩的珠宝,叮叮当当的在那儿走来走去,显得骄傲和自在。当他入定观察后才发现,原来这头白象,是他那专修福德的师兄转世的。
已证得罗汉果的师弟很有感触的叹道:“修福不修慧的师兄,结果不过转生为象,披了浑身的珠宝璎珞;而修慧不修德的自己,连供养都如此的单薄。原来修道必须福德、智慧具备。”
福慧双修,意思为同时修持“福德”与“智慧”二种庄严法门。所谓“福德门”有那些呢?如六波罗蜜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利益他人的善业都为福德。“智慧门”指入般若智慧之门户,为自我利益的真理、观念。
据《成唯识论》卷九记载∶菩萨所修诸胜行中,以慧为性者称为智,其余则称为福。菩萨为成就佛果,必须上求菩提(智业),下化众生(福业),因其所具备的福、智二行,为成佛的最胜实践,故称为二种胜行。
本焕长老开示:“大家都是未来的佛,想要快点成佛,就要多点培福,多点修慧,要福慧具足才能成佛。大家想要福德具足,就要在众生中去修。菩提生于众生,没有众生,一切菩萨皆不能成佛。大家都是未来佛,希望大家多点为国家的利益着想,多点为人民的利益着想,多做有益于国家的事,多做有益于人的事!这样福慧自然圆满,一定要发大愿,为国家、为人民、为众生好好培福修慧。”
佛教有云∶“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即学佛应该要福慧双修,不可偏废一法。经典中处处阐明修行要福慧双修,即使要往生西方,也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