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爆发的2015年,可以说算是特斯拉压力最大的时候。
因为每家造车新势力都是冲着“干翻特斯拉”来的,马斯克听了都不免打一下冷颤。
汽车制造是一件说起来简单却又很难的事情,简单是因为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许多零部件都能买到现成的解决方案,尤其是电机、动力电池等。难的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定位,掌握维持经营的诀窍,并且以健康的姿态发展下去。
当然,造车的难点,还在于其吸血一般的烧钱速度。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新势力还没有掂量清楚自己几斤几两,觉得自己有点本事就能跟特斯拉这样的行业大佬肩并肩,以什么样的方式消失在市场中一点都不奇怪。
回想一下,我与朋友聊天的过程中,他跟我提到了一辆售价七八十万,车标是只蜻蜓的纯电超级跑车。我惊讶的是,连我自己都没记住的品牌和车型,就这么刻在他的脑海里。
一番搜索后,我才发现,他精确地描述了一家造车新势力最高光的时刻,就是前途汽车的成名之作——前途K50,它也曾真实的存在过。
时过境迁,前途汽车已经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崛起的一个印记。
纯电超跑踌躇满志,前途却“前途暗淡”
2015年2月,前途汽车成立,以先天下之行而行的时代精神为使命,为时代的进取者提供全新的纯电驾驶乐趣体验为理念。这家公司仅用两个月时间,首款车型前途K50的工程样车便完成了在上海车展的首秀。
前途汽车的成立时间并不算晚,届时许多新势力尚未崛起,并且还是国内第六家拿到发改委和工信部批复的“双资质”车企。
随后的半年,前途K50通过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管理规定的整车碰撞、耐久、性能测试,并于2016年在上海车展上推出了敞篷版本。
眼看着,前途K50过五关斩六将,距离量产上市几乎只有一步之遥。最后,前途汽车首款量产车型K50于2018年才正式量产下线。同年,前途K20 Concept、Concept 1首次出现在北京车展中。
这家车企创业生涯中的所有产品,除了跑车外只有跑车。可惜的是,进入预售阶段的前途K20,已经没了任何声音。
前途K50系列的定价在当时相当不菲,超过了75万元,定位相当大胆。为什么价格这么贵呢?因为前途K50是全中国第一条碳纤维部件车间(全世界第二条)打造,并且还是全国第一个全铝合金框架车身样板。
你说含金量高肯定很高,前途K50对于这个品牌来说足以称得上图腾一般的存在,综合最大马力435匹,只是工信部给的续航信息差了点。
只不过当时在国内,真正看好电动超跑,甚至愿意消费电动超跑的人寥寥无几,前途又没有足够的品牌力做支撑,K50的结局可想而知。
所以前途K50上市之后,并没有得到消费者真切的支持,不切合需求的同时,定价也过于自信,线下实体店也早已不是前途汽车的形状。
曾经定价高高在上的前途K50,如今只能在某些车贩子的朋友圈里,以打骨折的价格转手,公里数不到10000的也仅需28万,甚至还能全国批发。这么“便宜”,恐怕也没有人买吧?
那么脱离了消费者支持的前途汽车,有没有“前途”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但无论如何,在我看来前途汽车的执行力之强,量产布局之快,是不少新势力不具备的优势。
转战海外,借尸还魂,前途仍然“前途渺茫”
宣布破产之后,前途汽车的声音也算是彻底消失了。但这只是前途汽车的句号,这家公司留下来的财富,还在发光发热。
有消息称,前途K50换了个名字,悄悄在美国MLB美职棒大联盟球队纽约大都会主场Citi Field完成了首次展出。该车有了个新的身份,叫“Mullen GT”,没换汤没换药,单纯换了个叫法,这让我不得不想起某款几次“换爹”的新车……
好家伙,难道是前途汽车还未断气?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是前途汽车将在美市场的销售、制造权交给了Mullen Automotive公司,并重新打包上市,借尸还魂了属于是。
2023年3月,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Mullen Automotive公司官网显示,其与前途汽车达成合作,推出电动超级跑车品牌Mullen GT和GTRS,同时还获得了前途K50/DragonFLY在北美和南美市场的知识产权许可和独家经销权。
简单点说,前途汽车大概就是把自家的产品以及各种连带产权一并给了这家电动车公司,就当是前途汽车的“香火延续”。
我又想起了那款胎死腹中,几经“换爹”后又了无下文的新车……
除了Mullen GT外,Mullen Automotive公司后续还计划推出价格更低的入门版GT以及性能更强的GTRS。到了2024年,该公司还计划推出一款紧凑型纯电SUV,命名为“Five”,并同样有标准版和性能版。
好巧不巧,Mullen Automotive是一位音乐人转行造车创立的企业,在美国市场也是影响力微弱,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两家时运不济的造车新势力缠缠绵绵,中国市场玩不过,那就去美国市场“逝一逝”,总有一个地方能行的吧?
事实上是,大部分消费者对于新品牌的接受程度远没有厂商想的积极。一个新品牌没有过硬的产品力和足够的影响力。在当地,购车人群比例不大,买车的人更加看重车辆的品牌、保值率、耐用度等因素,对价格反而不太敏感。
以此为前提,新品牌或者外来品牌要想获得美国市场的认可,简直难如登天。让他们接受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积累,在消费者内心形成足够深刻的印象,这首先就需要车企坚持扎根、持续经营。前途汽车和Mullen能不能做到,我只能尊重和祝福。
专注于跑车的前途,做不了电车界的“迈凯伦”
到了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格局逐渐向头部化发展,并且以惊人的速度在洗牌。跨越了大半个世纪的老牌车企都感受到了来自新能源的压迫,更何况这些刚出生就要面对社会毒打的新品牌。
新品牌确实能给这个市场带来更多的选择,可一旦竞争力不足,没有筑起技术壁垒,又或者是营收无法填补价格战带来的损失,坚持不下去只是迟早的事情,能够夹缝生存也不错了。
从技术层面去看前途汽车确实十分有“前途”,在轻量化、智能化以及稳定性上颇有建树。
但在国内急需新能源车普及的阶段,前途汽车选择了“弹幕最多”的打法,搞了售价高昂的超级纯电跑车,讨论度很高,却忘记了贴近消费者,做“大家都买得起”的新能源产品,前途K50上市一年,累计销量还不到200台。
当时的大众消费群体,只希望要一辆兼顾经济性、多功能、多地形通过性、空间大的SUV。前途汽车的一生都专注于跑车,但这并不代表它能做电动时代的“迈凯伦”,结局就是消失在大众视野。
而事实上,也没有任何一家车企光靠图腾级别的超跑产品就能独立活到今天,他们多数都被实力更强劲的车企所收购,成为了别人的“图腾”。作为初创品牌,前途汽车定位小众,售价出奇的高,就算一年卖几百辆就能回本,首先也得有人愿意支持。
更别提后期大环境遇冷、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以及后期的价格战了,前途汽车是一波都扛不过去。借着Mullen公司在美国复活固然不错,说到底我们也希望国产的超跑能够在高端市场有一席之地,就看前途汽车的造化了。
原文出处: 3s源码 sss333.cn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