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Yuruky,不留文字,如是我闻。
说起金马电影学院,不得不先提提院长侯孝贤。32年前,他以《风柜来的人》获得四项提名,与金马结缘。1989年,凭《悲情城市》夺得第26届金马最佳导演奖。2002年,受邀出任金马评审主席。2009年,他再度出任主席职位,主打“大华语电影”概念。以一个华语人的视角,加上多年的创作实践及对华语电影现状的思考,他认为是时候为华语电影做一些事了。而与金马多年的缘分正好给他提供了一个可以施展的平台,于是他在重新上任的这一年创立了金马电影学院。学院的目的在于提升华语电影创作者的视野,促进他们互相认识交流以产生更多合作的可能。
金马电影学院院长侯孝贤
金马电影学院接收的学员,是拍摄过两部以上短片的导演或摄影师。这两个角色,是贯穿全片、极需影像自觉的。所以他们会在教授、导师的指导下,共同学习电影制作的各个方面,以便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知与把握。短短一个月里,学员要磨合、要统一方向、要协作完成一部作品,他们会在剧本的打造上多花些心力,而拍摄制作时要看时地条件、随机应变,尽量降低难度以在时限内完成作品。这也源于院长侯孝贤是实在、尚简的人,爱动脑筋想办法的人。
到今年学院已是第八届,在过去的七年里学员们与前辈们共同合力创作了13部作品。其中第二届的《奥莉薇小姐》、第三届的《咖啡夜》与第五届的《动物之心》因为音乐版权问题而无法看到,有些可惜。不过剩下的10部都有放出可供观赏(金马学院历届作品:http://t.cn/RfotTkc),因而我们可作些梳理,一窥这群年轻华语电影人的思考与创意。
第一届:《华新街记事》&《小真的男朋友》
纵观学院名单,校长侯孝贤、学务长廖庆松、声音指导杜笃之,是每届都在的。第一届的教授阵容可谓是非常强大:李安、吴宇森、蔡明亮、关锦鹏、李屏宾、杜笃之。虽然不便一来就讲,可我还是得说这一届作品是我觉得最棒的,因而想在此多着笔墨。这两部片都是出彩在剧本,重在情上。
《华新街记事》剧照
《华》的结构来得简单,是标准的三幕剧:起于与肉店的果敢老兵结怨、展开于来台打工的几个缅甸青年陷于异地杀人被捕的恐惧中、收于发现对方没死他们终于放下心中大石。主线这一场闹剧是可爱有趣,但本片最动人之处还在于副线的设置:对缅甸家乡的挂念(缅曲,缅甸街,与缅甸母亲的电联)以及人在异国时时刻刻的不安(误以为杀死人的惶恐,几个人不知所措的争执,加上昏暗的室内外景设置,都放大了这种不安)。
赵德胤新片《再见瓦城》(The Road to Mandalay,2016)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欧洲电影联盟大奖最佳影片
身为缅甸人生活在台湾的赵德胤,对此种情绪拿捏得很是到位。虽然在拍摄技巧上他没有什么学习背景,仍显稚嫩,但其故事本身重情有力即足,无怪乎侯孝贤会比较看重他。作为这一届学员里发展最好的人,他没有辜负侯孝贤和李安的栽培。我只看过他的《归来的人》(Return to Burma,2011)与《冰毒》(Ice Poison,2014),这两部作品依然紧贴他自己的亲身实感,用的是简简单单的影像话语,来为观众泡上一壶源于缅甸的苦茶(这也是李安交给他的忠告)。
品了这杯茶,我们再来看看台湾本土人的故事。《小真》是三段式,但不同于经典好莱坞的三段式,它是一个故事三番变式,从而逐渐贴近故事内蕴的情感与意味。三次电话响起,小真与男友阿杰(近期出车祸去世)之父三次相识,建立起三向联系。前两段以无言与有言,从小真与父亲各自出发来讲述:父亲生活富裕(段一帮付房租买水果,段二西装革履)与对阿杰的怀念(段一通过小真手机里的视频,段二通过他自己回忆),小真生活困难(段一付不起房租,段二怀孕)与对阿杰的怀念(段一蹲在厕所听着视频的声音哭,段二讲述自己与阿杰的陪伴)。这两段并合再引出第三段,着力于小真与父亲的相处,共在路边摊与理发店去体味两人对阿杰的心念(每段中舒缓钢琴乐出现的部分,都是各自心里思起阿杰之时)。
《小真的男朋友》剧照
这样出来的故事,直触心田。我猜其中不乏蔡宗翰(来自台湾,《危险心灵》(Dangerous Mind,2006)与《九降风》(Winds of September,2008)的编剧,《晒棉被的好天气》(My Grandma,2008)的编导)与陈涛(来自大陆,北电文学系毕业,《入道》(Way Out,2007)获第60届戛纳电影节电影基石单元电影基金会二等奖)的功劳,这两人的后续可以关注。
第二届:《回声》
相信各位在看过第二届的老师名单后,应该就能猜到本次作品会是怎样的风格走向了。
教授:苏照彬、王小棣、陈湘琪、张元、杜笃之、廖本榕、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导师:萧雅全、林哲强、吴米森、张展。
这般阵容,散发着极浓的实验意味。调光上是低阴影高对比,调色上是略饱和,这让事物身上背光的部分黑到极致,似要将其反噬。声音上,一是无对白,仅有的两次语音是电话中无人接听要求留言与对方已关机的提示;二是内无音乐外无配乐,另一些声音是本片的重头戏之一:流水声与风啸声对女主角的包围席卷。还有个重头戏是女主角纪培慧对人物心理刻画的精彩演绎:没法再联系上那个渣男之后,她感到自己肮脏无比,拼命洁身到遍体抓痕;洁身之水在厕所下水道中的回声,窗外风啸与猫叫拟化为孩童的哭声,唤醒她做过堕胎人流的恐慌与苦痛。
《回声》剧照
好了,我想就此打住,以免解读太多影响观感。因为对于本片来说,是很有必要让观众自己去体会的,尤其去琢磨它为何选择采用这样的呈现方式。鉴于本组学员中有三位来自新加坡、一位马来西亚、一位香港,仅余两位来自台湾,所以难辨其味是出自哪里。不得不说,这也正好达到学院创办的初衷,令几位华语人碰撞出了火花而有此佳作。
该组的李中(来自台湾,《青田街一号》(The Laundryman,2015)的编导)似乎可以稍微留意下。
《我们唱着的歌》海报
还值得关注的是,另一组学员中来自新加坡的邓宝翠,她的处女作纪录长片《我们唱着的歌》(The Songs We Sang,2015)今年入选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单元,着眼于八十年代的新加坡民谣运动,反响不错。
第三届:《夜咖啡》
第三届的导师是陈骏霖(编导制),教授有黄美清(服装设计)、杨贵媚(演员)、饶紫娟(制片)、Jake Pollock(英国演员)、王小帅(编导制演)、陈果(编导制演)、陈国富(编导制演)。这个名单看完我第一感觉是不太好的……不过看完作品之后,觉得还OK呢,这其中陈果的影子是最多的。
《夜咖啡》剧照
片长11分半,可故事发生的实际时间只在午夜零点前的1分半内。老年男人与纸笔,少年男孩与手机,年轻女人与咖啡,三人与烟。这是一部用心在道具、构图与编剧上的作品。精致的咖啡店、精心擦拭的咖啡杯,在这午夜为来自不同时空的人及其携带的记忆提供了一个暂息的场所。年轻女人在少年男孩身上、老年男人在年轻女人身上看到了往昔已逝之爱,同时也是今昔可能之爱——柔光暖亮。男人与男孩互换雪茄与手机,显现为新旧世纪的交织交错——暗淡寒冻。其实他们一步都没挪,全在幻象中渴求对方给予的温暖——这个三角关系确是饶有意味。特别是当我们发现那个男孩的饰演者正是当年《一一》(Yi yi,2000)中的洋洋,一股时过境迁的浪涛顿时拍上心岸。这杯夜咖啡,在一分半钟的短暂里里、在三角构图的锁定里,其实谁都没有喝到。本片正是在时与物与情之间做起了思索。
《老石》海报
以之后的发展来看,该组里来自加拿大的马楠尚可。他的短片《Dec 32》(2012)在第37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获RBC(皇家加拿大银行)电影新人荣誉奖,今年其处女作剧情长片《老石》(Old Stone,2016)获第41届多伦多的最佳加拿大处女作奖。
《宫殿之城》海报
另一组中有位来自大陆的宋婷,其处女作纪录长片《宫殿之城》(The Land of Many Palaces,2015)获第10届FIRST青年电影展青年电影竞赛最佳纪录片提名,关注鄂尔多斯农民在新城康巴什的都市生活与自己原本生活之间的挣扎,题材较好。
这里要提一下,为贯彻侯院长实在、尚简的指导精神,第一届两部片都是手持拍摄,只有《华》的结尾因剧情需要放到了车上去,但也还是手持拍摄。第二届的《回声》因在逼仄的室内,可想而知就是定机位了,好方便在声演色上下功夫。本届可能顺上一届之势,将故事再度放在室内,且另一部片就叫《咖啡夜》,正好在这个咖啡店里同景拍两片,充分利用资源。
第四届:《小聚离》&《我是男子汉》
第四届的导师是连奕琦、杨雅喆(编导),教授有关本良(摄影)、李少伟(制片)、小野(编剧)、施南生(制片)、林强(作曲)、杜笃之(音效)。为什么一个导演都没有……关本良此前虽做过两部片的导演,可也是合导且还是纪录片,没有导剧情片的经验,因此也只将他算作摄影。你说还有侯导呢?好像他甩下一个命题“距离”之后,就自己距离了学员们一定距离,去湖北《刺客聂隐娘》(The Assassin,2015)的片场了,不过应该有远程交流。等到去完回来收作业、发证书时,他的大力鼓励,其实也是红笔写下的评语:“要藉由这次的经验而要更善于观察生活的轨迹,学习去描述周遭的光景,达到‘处处是电影’的理想。”
《小聚离》剧照
《我是男子汉》剧照
那就是说,对生活的体会还不够,对声影的把握还不到。《小聚离》在谐音上做文章,将“距离”化为“聚离”,其实将一个静态中性的词置于了动态之中。不知他们是不是觉得这样有点偷懒,或者真是自己感受还缺了点什么,所以又加了一个“小”,似乎以示聚聚离离不过清清淡淡,没什么大不了。若不是结尾稍有点睛,本片也真的是有够清淡的台湾青春剧。男女主角之间的聚离不单单是异地恋人间搀杂小心思的聚离(以火车相隔),而在最后男主同事的话中转向公务员的安稳与非公务员难找好工作度日的距离。《我是男子汉》也类似,阿嬷与孙女之间不是代沟不合的距离,而是在最后阿嬷家中独唱着、孙女火车上听着(又以火车相隔),凸显了这两个女性独立又依赖、挣扎于男子汉与女孩子之间的距离。
两部片的剧本看来虽还行,但都没太能影像化出有味道的东西来,可能会让宜兰的好风光伤心呢。较前三届看来,真是令人比较失望的。这一届里有出一位陈哲艺,以《爸妈不在家》(Ilo Ilo,2013)拿下第50届金马最佳剧情片奖以及第66届戛纳金摄影机导演处女作奖,然后这三年没有新作。而且看他今年给金马拍的年度广告《谢谢爱电影的你》,真不知道他还爱不爱电影……
第六届:《海边的房间》&《镭射》
第六届的导师是连奕琦、陈骏霖,教授有钱翔(摄影)、邱伟明(美术指导)。这次真的没有办法了,只能找来两个短篇小说做改编:台湾小说家黄丽群的《海边的房间》和台湾导演/作家刘梓洁的《镭射》。
《海边的房间》剧照
所以,这两部片看下来都是在摄影上发力。可惜负责《海房》的四位导演互不妥协,分领分导,即使廖庆松也无力回天。单看它摄影也是有好有坏,好如开片不久阿叔收拾屋子,镜头渐转渐近,将站在里屋门口的养女慢慢夹于两墙之间,此时预示她最终会被自私的阿叔留在身边的命运;坏在镜头正对他俩,他俩坐在桌后,桌上、屋里四放玩具,然后慢慢拉远看他们呆滞地定格,这样就很弱了。此片不用音乐倒是对的,能应那个感觉。
《镭射》剧照
还好《镭射》算是踏实的。正反打再两人同镜时,配合台词对两人关系的拉近;我觉得算妙的一点是,本来这种纯情都要来点大柔光大亮艳的,可直接上就太俗气,但正好剧本里女主做完镭射手术重新看世界的模糊刺眼可以合理用此一招(每次看清楚时还有顺带轻快钢琴曲)。虽然该片仍有之前几部一贯的偏复古滤镜,但是也难得有调到更日式一些,把这份情拍得很美好。
《沉默的拥抱》海报
我猜的话,《镭射》组员中有位来自大陆的周全可能是贡献较多的。在参加金马电影学院的这年,他还有部短片《沉默的拥抱》(Woman In Fragments,2014)将文化差异、代际差异、家庭与梦想的挣扎勾勒在一起。明天或许他的处女作剧情长片《那年夏天》(End of Summer)可以杀青,讲述“80后”一代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特殊关系,会想期待一下。
第七届:《海防阿仔》&《回家》
第七届的导师是郑有杰、姚弘易,教授有张家鲁(编剧)、关锦鹏、李屏宾、谭纪良(灯光指导)、王志成、杜笃之、林强。
《海防阿仔》剧照
有赵德胤在前,要把东南亚劳工在台的境遇与心绪再拍出味、拍更深,恐怕很难办了。《海防阿仔》老实是老实,就聚焦在两个越南劳工恋人的生活上(调色与摄影都为此服务),淡化戏剧性(可摄影太稳太平滑,不用手持晃一晃感觉整部片真的快淡得不行)。剧本上的两个处理还算可以,一个是女主当保姆护理台湾老人,她并没做错什么,老人却总不满意;男主有女友有兄弟,偶尔没有工作,生活也并没太大痛苦,他也还有不满意在心里。因为他俩都是越南人,女主选择留下继续照顾那个老人,男主去了警局请求遣送回国。即使这样,意思还是浅了,不好看。
《回家》剧照
它不如《回家》来得好玩。这部作品较往届而言,是首次采用纪录片式手法来做,先以主角自述身世起将我们代入他的位置,在孙女终于来家探望后,画幅由1.78:1变到1.33:1插入孙女与其访谈式的影像,又变回来两人之间的冰障开始消融:老人想回大陆,也想孙女回到自己实在的家,更想通过他的回忆讲述让她在对自身历史的认知上回到家。故事是简单的故事,技巧也不算什么技巧,仿佛七年间走来这里似乎又回到了最初对剧本及其中潜藏情感的重视。
这一届也许因为时间上离得近,可能学员们都还没有拍出新作,所以还没见到很出彩的。
总计这七届之中,潜质不错的华语电影人有九位:赵德胤、蔡宗翰、陈涛、李中、邓宝翠、马楠、宋婷、陈哲艺、周全。希望从侯孝贤院长与各位前辈用心经营的这个摇篮里成长起来的他们,能以各自的方式,开掘出华语电影的更多精彩、更多可能。也希望这个摇篮可以哺育出更多的新生代华语电影人,保持这条河水的清澈,并让它源远流长。
第八届:?&?
第八届的导师是赵德胤、李中,教授有谭纪良、田壮壮、杜笃之、钱翔。
第八届金马电影学院学员们与前辈们的合影
今年的金马电影学院开学于10月28日,14位学员只有不到一月的时间来完成作品,并将于11月23日(今天)在台北新光影城免费放映与观众见面。
届时,迷影网前方记者会为大家带来这两部作品的观后感受哟!
本文独家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合 作 & 投 稿
contact@cinephilia.net
↓ 点击阅读原文,跳转至学院作品页面
原文出处: 3s源码 sss333.cn
暂无评论内容